2022年的3月,有一批港股房企缺席了年報季,這場缺席后來催生了內房股歷史上最大的“停牌潮”,其中有企業(yè)至今仍未復牌,更有甚者已經被退市,消失在資本市場的視野中。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一年后,A股市場也上演了相似的劇情。
2022年年報披露完畢后,包括嘉凱城、宋都股份、陽光城、泰禾等在內的十余家房企開始“披星戴帽”,站在退市的懸崖邊。
面對退市風險,房企們有掙扎求生的,大股東出手擬提前兌現業(yè)績補償,將轉型提上日程,釋放增持信息以提振股價,也有嘗試自救失敗后無奈躺平的,亦不乏認清形勢、放棄資本市場幻想,繼續(xù)埋頭保交付的。
它們沒能挺過這一輪調控的沖擊,但在退市的懸崖邊卻表現各異。
花式求生
5月30日午盤后,被債權人提請破產重整的金科股份股價異動拉升,期間一度漲超9%,截至收盤上漲6.98%,報收0.92元,總市值49.13億元。
這是公司股價跌破1元的第5個交易日,也是增持計劃開啟的階段性成果。
今年初金科股份股價在2元附近,距離觸發(fā)1元面值退市條款還有一定距離,隨著持續(xù)陰跌,5月19日金科股價來到1.24元,債權人申請破產重整加速了股價的下墜。5月22、24、25三個交易日里金科遭遇3個跌停,股價直接來到0.86元,危險逼近。按深交所相關規(guī)定,若上市企業(yè)股票連續(xù)20個交易日收盤價均低于1元,則會被強制退市,且沒有退市整理期,直接終止上市。
為避免面值退市,提振投資者信心,金科股份打響“保衛(wèi)戰(zhàn)”。
當日晚間,公司拋出一則增持公告,稱包括董事長周達、總裁楊程鈞等在內的18位董高監(jiān)及核心骨干將在自公告披露日起6個月內,以自有資金通過二級市場集中競價方式增持公司股份,金額合計不低于500萬元,且不超1000萬元。
根據相關數據,5月25日及26日,大股東金科控股指定的增持主體財聚投資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方式累計增持股份1462.91萬股,成交金額合計1285.10萬元,26日金科股價上演地天板。29日,財聚投資繼續(xù)增持410萬股,成交金額354.6萬元,均價0.865元/股。
真金白銀的護盤下,金科股份股價走出谷底,從最低的0.77元回升至0.92元,但困境顯然沒有結束,一方面大幅波動的股價距離安全線仍有距離,另一方面公司面臨的糾紛還在繼續(xù),30日晚間金科股份公告稱金科服務要求公司返還15億元借款。據悉,該筆借款源于去年7月,彼時金科服務稱為應付金科控股資金危機,將向其借款15億元,年利率8.6%。
和金科一樣,嘉凱城也曾嘗試掙扎自救。
4月底,隨著年報的發(fā)布,嘉凱城股價逼近1元大關,警報在其頭上拉響。
公司隨即打響組合拳,先是釋放影院前景,隨后為支持公司發(fā)展、增厚凈資產、優(yōu)化資本結構,其大股東華建控股在近期發(fā)函表示,擬將一筆大額業(yè)績補償的履行時限提前至2023年末,為了提振市場信心,二股東浙江國大集團更是直接派出“援軍”支援嘉凱城董事會。
消息放出后,嘉凱城連續(xù)三個交易日漲停(5月11日、12日、15日),股價回升至0.9元,一度看見曙光。可惜這一勢頭沒能持續(xù),此后其股價轉頭繼續(xù)向下狂奔,15日至30日的區(qū)間跌幅達到39.53%,市值縮水至9.38億元。
隨著保殼無望,悲觀情緒迅速蔓延,投資者大量出逃,截至5月30日,公司股票收盤價已經連續(xù)19個交易日低于1元,距離退市僅剩半步之遙。
相較于金科股份和嘉凱城,“河北王”榮盛發(fā)展未雨綢繆,在股價逼近1元之前便開展新動作,不同于上述兩家,榮盛發(fā)展將轉型提上了日程。
5月28日榮盛發(fā)展對外表示,擬以發(fā)行股份的方式購買控股股東持有的榮盛盟固利新能源68.38%股權,布局新能源鋰離子電池賽道,助于公司向多元化方向發(fā)展。
公開資料顯示,盟固利主要從事新能源汽車用鋰離子動力電池、儲能用鋰離子電池及鋰離子電池關鍵材料和研發(fā)和產業(yè)化。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yè)創(chuàng)新聯(lián)盟數據顯示,4月國內三元動力電池裝車量前15名中未見盟固利的身影。3月行業(yè)排名中盟固利以0.01GWH位列第15名,市占率0.06%。
因該則收購事項,榮盛發(fā)展目前已處在停牌狀態(tài),這也為公司爭取了更多喘息機會。停牌前,榮盛發(fā)展的股價為1.17元,距離安全線僅一步之遙。
無力掙扎
有企業(yè)掙扎著求存,也有企業(yè)無奈躺平,任由自己滑落。
例如新力,在停牌了18個月后,其于今年4月13日被摘牌,從港交所退市,成為爆雷房企退市第一股。它的退市源自2021年的9月,彼時董事長張園林在投資者的“逼債”下退出群聊,公司股價隨即暴跌,而后緊急停牌,此后再未復牌。
流動性危機面前,新力的境況急轉直下,董事長所持股票被強制平倉、主要財務人員離職、財報無法正常發(fā)布、項目陷入停工……2022年8月,公司債權人提出清盤呈請,新力未提出反對,同年12月被正式頒布清盤令,復牌可能一降再降,最終走向退市。
有業(yè)內人士震驚于新力的“躺平”,但也有聲音認為該公司已經陷入無力回天的局面,掙扎無用。
如今,A股市場也有一批“新力們”,它們或正躺在退市的路上。
如藍光發(fā)展,在連續(xù)20個交易日每日收盤價低于1元后,其收到了上交所下發(fā)的告知書,內容指出公司已觸及終止上市條件,公司需做好股票終止上市的有關工作;再如中天金融,其在5月19日收到關于終止上市的告知書,原因同樣是連續(xù)20個交易日收盤價低于1元。
據記者不完全統(tǒng)計,截至5月30日,A股還有7家房企股價低于1元,分別為泰禾集團、嘉凱城、粵泰股份、陽光城、宋都股份、海航投資、金科股份。
其中,泰禾集團已經連續(xù)17個交易日收盤價低于1元,5月17日起至今連續(xù)10個交易日跌停;陽光城則從5月5日開始,至今連續(xù)跌停18個交易日,股價從1.38元跌至0.55元,連續(xù)12個交易日收盤價低于1元;粵泰股份也是從5月5日開始下跌,18個交易日錄得17個跌停。
這些企業(yè)的退市已成定局。在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看來,于目前的情況來看,部分房企退市在情理之中,意味著其在資本市場再融資的渠道被關閉,但其他融資渠道并未關閉;同時因企業(yè)債務問題未解決,境內外投資主體對其風險比較擔憂的情況下,不管是融資功能,還是公司治理能力等,也都被大大削弱了,留在資本市場上的意義并不大。
不過他也強調,退市不代表破產,股東們的權益將繼續(xù)由存續(xù)主體承接,倘若股東們愿意給企業(yè)解決債務、喘息的時間,其主體存續(xù)(而非破產)是大概率事件,“當下企業(yè)凈值降到很低,破產清算對于債務人來說是共輸,還不如和企業(yè)一起共渡難關”。
按照相關規(guī)定,倘若被終止上市,這些企業(yè)股票將轉入全國股轉公司代為管理的退市板塊掛牌轉讓。而走到這一步的房企將面臨更為艱難的處境,信用大幅下降、外部公開融資通道被基本切斷,只能自救。
“預計重新回歸主板的可能性較低。”同策研究院研究總監(jiān)宋紅衛(wèi)同記者分析道,難以重回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出險房企近兩年仍然面臨較為集中的到期債務,而銷售市場在今年依舊較為低迷,銷售現金流很難覆蓋短期債務;二是盡管給予政策支持,提供并購貸,紓困資金等,但這些僅限于優(yōu)質房企去收并購出險房企資產,從當前執(zhí)行情況來看,基本都有很大折扣,若按折扣力度來看,資不抵債是大概率事件。因而,退市房企中的大多數很難做到還清債務,更不要提扭虧為盈,回歸主板。
不過宋紅衛(wèi)也表示,退市危機下,出險房企的債務重組進程可能會加快,債權人和企業(yè)的預期可能都會發(fā)生變化,“有優(yōu)質資產的房企還是值得一搏,例如大股東增持提升股價、拓展新的融資渠道、加快項目處置及銷售回款等方式,但若既沒有優(yōu)質資產、又有債務壓力,破產是大概率事件”。
一個事實是,在資本市場無力扭轉局面的房企在交付端依然沒有躺平。
有即將退市的房企員工對記者表示,公司并非想躺平,而是“無能為力”。據其透露,公司當前主要的精力不在保殼,而是保交付。
以泰禾為例,其當前正在通過“一項目一策”盤活存量資產。截至2023年4月底,泰禾已得到批復的政策性紓困資金額度為22.18億元,其中已收到10.09億元,未收到部分將隨工程進度而逐步發(fā)放,紓困資金的注入讓此前停止的項目得以重啟。位于上海崇明區(qū)大城小院,近期南一標段已封頂,南區(qū)將于6月底全面封頂,北區(qū)主體結構已封頂。預計今年下半年會達到準現房狀態(tài),屆時將會重啟銷售。
資本市場的大門正在關上,但房企的項目還得繼續(xù)……
















營業(yè)執(zhí)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