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內最早一批專注車險數字化業務的保險科技公司,車車科技在成立八年多之際,欲敲開美股上市的大門。
據外媒報道,車車科技已與美國納斯達克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Prime Impact acquisition I(以下簡稱Prime Impact)簽訂了最終的企業合并協議,這將使車車科技成為一家上市公司(“擬議交易”),該交易預計將于 2023 年第三季度完成。
交易完成后,合并的公司將以股票代碼CCG在納斯達克上市,且合并后的公司將繼續由車車科技的創始人兼CEO張磊和其他主要執行領導成員管理。
(資料圖片)
在外界看來,若上述交易順利完成,車車科技將有望成為繼水滴之后,又一家在美上市的國內保險科技公司。
不過,『A智慧保』也從內部人士處了解到,車車科技目前距離真正開啟上市還有一段路要走,上述交易還需經過雙方公司股東批準、監管批準、滿足其他慣例成交條件,以及合并后公司上市申請獲得交易所批準等一系列“關卡”。
但無論如何,從車車科技當前的布局動作來看,“上市夢”已進入其未來發展藍圖之中。那么,車車科技究竟是怎樣一家公司,其所在領域及核心業務的想象空間又有多大?
兔年剛剛開啟,保險科技圈就傳出熱點事件,即國內最大的獨立汽車保險服務技術平臺——車車科技,籌劃在美SPAC上市。
所謂SPAC,即“特殊目的收購公司”或“空白支票公司”,該類公司主要是由共同基金、對沖基金等募集資金而組建的上市“空殼公司”,其一般沒有任何業務,而這個“空殼公司”上市后的核心目的,就是為尋找一家有著高成長性的非上市公司與之合并,使其獲得融資并上市。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SPAC在合并前已是納斯達克或紐交所的上市公司,因此國內企業通過反向并購SPAC在美上市,與傳統的IPO運作模式和融資方式有較大不同,通常上市速度更快且門檻較低。近年來,部分中國企業就通過SPAC完成上市,如藍色光標(300058)、優客工場等。2022年,前途汽車母公司長城華冠也宣布擬借道SPAC赴美上市。
對于此次車車科技與Prime Impact簽訂合并協議,Prime Impact相關董事指出,相信公司團隊有能力支持車車科技進入公開市場,以及提升他們在中國保險行業的持續發展和創新能力。
車車科技創始人兼CEO張磊也表示,早在2022年,車車科技就已與Prime Impact團隊進行了深入探討,相信憑借其在資本市場、并購方面的豐富經驗,可以幫助車車科技更上一層樓。
據悉,此次投資前,車車科技的股權價值為7.6億美元,假設Prime Impact股東不再贖回,擬議交易對合并后公司的估值約為8.41億美元。擬議交易預計將為車車科技帶來約6800萬美元的總收益(假設Prime Impact的股東沒有進一步贖回),并有可能獲得額外的融資。交易完成后,車車科技的股東將保留合并后公司的大部分已發行股份,而車車科技將為合并后的公司董事會指定大多數擬議董事。
車車科技籌劃在美上市的消息一經發布,便引起市場高度關注。收購公告的交易概念披露,上述交易完成之前,還需經過雙方公司股東批準,以及滿足合并協議中規定的條件,包括監管批準和其他慣例成交條件;合并后公司提交的 F-4 表格注冊聲明SEC宣布生效;合并后公司的上市申請獲得納斯達克交易所批準等。
『A智慧保』也了解到,通常SPAC在找到合適的目標企業后,需經過一系列盡職調查,且SPAC全體股東將會投票決定是否要與之合并。若多數股東表示同意合并,那么該企業將獲得SPAC投資者存入托管賬戶中的資金,而SPAC的投資者也將獲得合并后公司的一部分股權作為回報。
當然,無論當下車車科技距離正式上市還有多遠,不可否認的是,“上市夢”已然進入其發展藍圖,這也使得行業更加好奇,這家成立尚不到九年的保險科技公司,經歷了怎樣的創業歷程,是如何走到了今天。
公開資料顯示,車車科技成立于2014年9月,彼時正值移動互聯網興起之時,擁有豐富移動信息化經驗的車車科技創始人張磊,看準了保險數字化的發展機遇和車險交易方面巨大的市場需求,由此創立了車車科技。
都說創業乃九死一生,縱觀車車科技的發展歷程,其之所以能夠在保險科技這一新興賽道上較好活下來并成為如今的頭部平臺,離不開車車科技較強的融資能力。
企查查顯示,2014-2017年間,車車科技先后經歷了四輪融資,2014年12月,車車科技獲得1000萬元天使輪融資;2015年7月,完成1億元A輪融資,投資方為睿元資本;2016年11月,車車科技又完成A+輪融資,獲得順為資本、寬帶資本的合計1000萬元投資;2017年11月,車車科技一舉拿下順為資本、寬帶資本和中澤嘉盟投資基金的2億元B輪融資。
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無疑為車車科技的產品與技術迭代提供了堅實基礎。從車車科技業務演進歷程來看,成立之初,該公司以車險線上化交易業務為主,上線了車險App“車車車險”,圍繞新車購置、二手車交易等場景提供車險產品。
而后,車車科技不斷拓展生態版圖,不僅接入了支付寶這一流量平臺,還與百度地圖、途虎養車、京東等眾多互聯網公司建立了合作關系。同時,車車科技還利用技術優勢延伸到全險產品服務領域,推出綜合保險服務平臺“阿保保險”。
2018年,剛剛拿到B輪融資不久的車車科技,又試圖打破線上業務的局限,通過收購大型保險中介泛華金控旗下的車險業務板塊,獲得了泛華19年來積累的線下財險服務機構、全國性保險經營牌照以及100多個城市的設施網絡,填補了車車科技的線下業務短板。
2021年,車車科技又基于自身在保險數字化方面的能力,為了滿足《保險中介機構信息化工作監管辦法》的政策要求,推出了保險中介信息化SaaS產品“澎湃保”,助力保險中介機構完成數字化升級和改造。
近兩年來,隨著新能源車險業務快速發展,車車科技也從技術賦能角度切入這一市場,為車企、保險公司提供新能源車險解決方案。上述車車科技內部人士就告訴『A智慧保』,當前公司業務的主要發力點在保險中介信息化以及為車企、頭部險企提供新能源車險解決方案方面。
總體來看,經過八年多的發展,車車科技已經從最初的車險線上化交易業務,拓展至新能源車險解決方案、綠色車險創新產品、場景智能識別、智能投保顧問、AI保險測評、車主云管家等多個產品及業務范疇。同時,車車科技還為地圖、出行、汽車后市場等互聯網公司、險企、汽車廠家、中介行業提供技術、系統和運營服務。
從經營情況來看,據外媒報道,預計截至2022年度,車車科技未經審計的年收入約為25億元,2021年承保保費總額為111億元,預計2022年增長36.3%至152億元。
此外,截至 2022年上半年,車車科技與其生態系統中的約100家保險公司、400個第三方平臺和超80萬個推薦合作伙伴促成了車險交易,涵蓋4000多個汽車品牌。無疑,這些都是車車科技試圖赴美上市的底氣和籌碼。
狄更斯在《雙城記》中說道,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句話放在保險科技領域同樣適用。一方面,當前保險科技仍處在探路摸索階段,很多商業模式的盈利能力尚未得到證偽;另一方面,隨著前沿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在保險業的快速滲透,保險科技又是一個長期確定性的賽道。
于車車科技而言,與已上市的水滴公司從眾籌起家,而后大力發展互聯網保險中介業務不同的是,前者在車險科技,特別是新能源車險業務方面,或更有故事可講。
艾瑞咨詢發布的《中國新能源(600617)車險生態共建白皮書》中,在“新能源車險生態創新案例”章節中就特別提到了車車科技,指出該公司利用技術積累和數字化洞察力開發的多款保險SaaS系統,為險企和中介機構提供了全面的核心系統解決方案和IT基礎設施,較好滿足了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需求;同時,車車科技還能為新能源車企提供從車險報價交易到車險續保、出險理賠維修等全流程智能運營服務。
2022年8月,張磊也曾在烏鎮保險科技節上介紹稱,新能源車險是車車科技目前的戰略重點,公司已率先在行業內推出新能源車險解決方案,并已與一些車企達成了合作。張磊表示,車車科技將與保險公司和車企等產業鏈上的合作伙伴共建新能源車險生態圈。
從新能源車險市場空間來看,業內人士也普遍看好,如東吳證券(601555)預計,到2030年,新能源車險保費規模有望達5309億元。安信證券則預計,2030年新能源車險保費規模將達5131億元,約占當年車險總保費的36%。
除新能源車險業務前景可期外,近兩年來,監管大力推動保險科技、保險數字化發展,亦為車車科技這樣的保險科技公司成長提供了政策土壤。
如上述提及的《保險中介機構信息化工作監管辦法》;2021年底,中國保險業協會發布的《保險科技“十四五”發展規劃》等。此外,在車險綜合改革的推動下,部分地方銀保監局還支持當地保險市場積極探索UBI車險、里程保險,發展新能源車險業務等。
不過,再度回到現實問題,無論是保險科技還是新能源車險,短期來看,帶來的利潤價值尚未體現,這也是很多保險科技公司“倒在黎明前”的重要原因之一。申萬宏源(000166)相關研究報告就顯示,目前新能源車險的賠付率平均接近85%,險企普遍面臨較大的承保虧損壓力。
但可以預見的是,車車科技若能順利推動上市,或也將為其下一步發展,鞏固市場競爭優勢帶來更多助益。外媒報道也提及,與Prime Impact合并后,車車科技預計將利用擬議交易的收益,來加速技術開發和新市場進入,同時繼續投資于現有市場的增長。
一周回顧
#
人身險公司迎分類監管!淪為V類公司,將處處受限寸步難行?
#
中國保險營銷30年⑦賈日立:自律務實出成效,勇于轉型開新局!
#
從資管公司獲批,看中郵人壽轉型路徑!負債投資兩手抓,劍指“一流”?
#
終身陪伴? 看“一生中意”如何做時間的朋友
#
為超7萬名困境兒童送專屬保險, “小海豚計劃”織就愛的保護網
#
業績承壓,易聯眾(300096)減持海保人壽“變現”?接盤者能否產生聯動?
#
財險“風險減量服務”如何做?監管劃重點設禁區,嚴禁捆綁!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A智慧保。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