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日前,《保險科技創新指數2022——科技賦能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白皮書(下稱《白皮書》)發布,其中指出,保險科技在我國保險行業中的潛力尚待釋放,保險企業在創新戰略和管理方面表現越優異,就越能實現從科技投入到經濟社會效益產出的高轉化。
整體來看,《白皮書》將保險科技創新分為三大抓手,分別為科技投入端、科技產出中端與科技產出終端,三大抓手恰對應科技創新的三大階段。可以說,在這三方面領先的險企可擁有較為亮眼的科技投入產出比,乃至為經濟社會效益提升做出卓越貢獻。
新晉上市險企陽光保險緊握三大抓手,同步推進,全面實施數字化轉型,為業內提供了一份值得借鑒的陽光樣本。
交出多維科技創新成果
具體來看,在科技投入方面,2019-2021年及2022年1-6月,陽光的科技投入分別為8.67億元、10.12億元、10.77億元及5.23億元,占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為0.9%、0.9%、0.9%及0.8%。根據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數據,2020年中國保險機構的科技信息投入共351億元,占同年營業收入的0.6%,陽光的科技投入比例超過行業平均50%以上。
在科技產出中端,陽光保險不斷從產品服務、平臺模式等方面加大創新能力,交出一系列業內成果。
在產品設計方面,陽光利用大數據分析與挖掘、云計算、AI等技術,基于客戶的人口屬性、承保類、理賠類、行為類、健康狀況類、信用類六維特征搭建客戶數據平臺,精準識別用戶畫像和客戶需求,為客戶設計出個性化、差異化的保險產品。例如,陽光為營銷展業專門自研智能保顧產品“陽光小智”,支持173種算法,可以計算客戶保障缺口,推薦個性化的保險產品組合。
在服務方面,針對業內普遍關注的理賠效率低的問題,陽光利用光學字符識別、增強現實等技術,積極探索理賠服務新模式,開發及推出“理賠智慧眼”“一鍵賠”“閃賠”服務等,為客戶送去理賠極致新體驗。
在平臺方面,陽光保險旗下陽光財險是國內少數幾家獲批開設EA專屬代理門店的公司,其以線上化、云平臺為支持,實行扁平化管理和低成本運營,采用“平臺+創業”機制,貼近客戶,快速實現了銷售服務網絡延伸。
另外,在模式方面,陽光在業內較早地創新性推出“紅黃藍”盈利模式,通過對車輛種類與開車的人進行細分,進行精準的風險定價,依此給機構和營銷人員匹配不同的激勵政策,有效把營銷人員的市場活動目標聚焦到價值業務身上。這一模式很快在陽光保險創業時期的主要業務上顯現效果,使陽光保險從一開始就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
此后,陽光財險基于對行業和客戶的理解,在2009年研發出了中國財險業內第一張“車險生命表”,運用數據分析及數字化工具,提升風險識別能力、運營效能和定價水平。為積極應對車險綜改的影響,陽光財險將傳統車險定價模型融合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升級形成“車險智能生命表”管理體系,并自2021年下半年全面落地實施,實現“一人一車一價”,提升了陽光的定價效率和準確性。
科技創新反哺保險主業
一系列的科技創新最終需反哺保險主業,也即是在科技產出終端有所展現。從公司角度來說,這種產出可以考量企業能否平衡經濟效益、社會責任和顧客滿意度之間的關系。
陽光憑借包括科技創新能力在內的諸多優勢,實現了業內較為罕見的高倍速成長。2007至2021年,公司保費收入、資產規模年均復合增長率分別為26%、30%,分別高于市場11和13個百分點。在近三年行業深度調整期,陽光依舊實現穩健增長。2019年、2020年、2021年,公司的總保費收入分別為879.07億元、925.69億元、1017.59億元;實現歸母凈利潤分別為50.86億元、56.19億元、58.83億元。內含價值方面,陽光保險2021年同比增長15.5%,高于上市同業平均值,2022年上半年內含價值達到929億元。
在向前突圍的同時,陽光也運用科技風控守好自身經營安全底線,筑牢“安全閥”。同時,優質的科技風控產品服務也為客戶提供風控支持,提升客戶滿意度,平衡好企業與客戶的良好關系。比如陽光于近期全面上線使用陽光天眼風險地圖平臺,該平臺是陽光財險首個基于位置智能、大數據技術的風險管理系統,平臺融合了災害、地理、氣象、保險等多學科,集合九種百億級自然災害大數據的研究成果、14類氣象預警信息和承保理賠風控等數據,實現對標的地址的快速、精準風險分析,對承保企業進行風險監控和快速預警,及時有效提供防災減災服務。
我們常言,科技向善,保險企業在數字化浪潮中著力于科技創新、自主研發能力的提升,固然為險企經營帶來增長引擎,但險企更應注重實現經濟與社會效益的共生共贏。或許陽光保險已交出了一項新的選擇,有助于保險業重新認知科技創新的力量。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